老友记:有趣的跨国友谊
好久没上facebook,密码都忘记了,好不容易进去后发现好多未读信息。其中一个来自Eugenia,她说发了好多信息我都没回,不知道我忙啥去了,不过“No matter where you are, 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
每次看到她的信息都很暖。
她是我在去美国留学前认识的一个美国好友,也是这么多年来辗转了几个国家后还能一直保持联系的密友。
与她的相处中她教会了我一些与外国人相处的基本规则,也让我体会到了跨国友谊的别样乐趣。
她原本来自白俄罗斯,她的爸爸是该国小有成就的核问题专家,在她八岁时她的爸爸受美国政府邀请以高科技人才移民到了芝加哥。
她和我一样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都是倾其所有给与我们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有着很相似的学霸精神,一路读到博士,如今在做着她梦想的医生职业。
我们相识于北外,她是我们学校的国际交换生,她的美国教授曾在一个跨文化交流时看过我演讲,来北京后联系到我问可不可以帮忙带领他的一班学生游玩北京。
我们俩一认识后就聊到停不下来,因为有很多相似的成长故事和人生观。另外我们都喜欢弹钢琴和打网球,每周都会约着一起去琴房练习或是去网球场打场比赛。

她经常会提起小时候移民美国所经历的文化冲击,最开始的几个月上课完全听不懂,回家只能一边流泪一边疯狂自学。到了青春期学校的女孩喜欢结成小团体孤立她。
不过战斗民族的女孩都是坚不催的,她努力把自己的英语讲到无口音,积极地去交新朋友,很快融入到新文化中,为自己能驾驭美俄双重文化而骄傲。
并且这个经历让她对文化差异更加敏感,对不同地方的人有更多的包容与尊重。
比如记得有次她很婉转的告诉我我有时候说的英语听起来不那么礼貌。我说我已经很有意识地把“Please”和“thank you”挂在嘴边了,怎么还不礼貌呢?
她说不是礼貌用词的加缀,而是表达方式太专一太直接。
她陪我一起练习使用试探性语气讲话,比如“You sound/seemto be/appear to be really upset”;她还教我在给出与对方相反观点时使用模糊语,比如“It’s kind of/a little bit late to be going out now”.
我们还经常在一起比较中美俄三种文化的差异,然后发现中俄的交流方式和情绪感受更贴近。这些闲聊都无意的帮助了我为日后去美国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对将要面对的文化冲击有了不少心理准备。
而后我一到美国就特地找假期时间飞去芝加哥看她。
工作后我们还会找假期飞去看对方,只为聊聊近况然后一起打打球。
很感激遇到这个女孩,因为她我变得更加多元,有了更多勇气去敞开我的内心,与不同世界的人产生连接。
Maria:坚持的力量
在新生入学典礼上认识的第一个美国同学是Maria,她热情开朗,对国际学生都超级友好,让人心生好感。
而后在华盛顿实习的那一年,很幸运地做了她的室友。
当时的她有两个大目标:减肥和讲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
她是很典型的美国人身材,高大滚圆,很典型的胖人体质,每天控制饮食控制卡路里还是胖嘟嘟的。
于是她只能走运动减肥这个路线。几乎每天早上都是在我之前起床,戴上耳机一边听西语课文一边在学校周围慢跑半个小时。
晚上工作学习完回来总是坚持自己做点健康的晚餐吃,然后一边照镜子一边感叹,我又累又饿怎么还这么胖?!
很多时候我都以为她的减肥计划要搁浅了,但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她又一咕溜的起来穿运动衣去晨跑。
在学校的那两年我可以说她减下来的肥是肉眼很难看到的。但工作后她还是继续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运动,几年不见后去参加她的婚礼,非常惊艳。
这个肥是真的减下来了,整个人看起来非常匀称健康,活脱的大美女一枚。
她的这个减肥精神也完美运用到了学习西语的路上。
我们当时要上课还要实习,参加这个项目的每个人都累到极点,她也不例外。但不管多累,她在睡前都会挤点时间来读读西语。
她说她很喜欢这门语言,没有任何考试压力,纯粹的自动力希望能掌握一门外语。
工作后她在一次去西班牙游玩的旅途中邂逅了她的老公。现在西语变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她说很享受。
正是因为她我才更加明白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力量。
Neal:破碎的友谊之镜可以重圆
在美国上了第一节课后,有个男生来找我聊天,说我上课分享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他说他叫Neal。
过后几天的一个新生聚会上他把自己的吉他带去了,大家一边烤肉一边听着他自弹自唱。
我告诉他你自弹自唱好酷啊,我其实一直蛮想学弹吉他的。他马上说,我来教你吧。
然后第二天他就开车到我的宿舍门口,不容许拒绝的姿态带着我去买了把新吉他。他说吉他很容易上手,买了就会想弹的,没什么好犹豫的。
而后我们约着周末有空的时候一起练习。他教会了我一些基本和弦,然后就开始弹奏他喜欢的歌。
记得他很喜欢弹一些老歌,比如Eric Clapton的Wonderful Tonight,一遍又一遍,在他的感染下我也开始喜欢上了一些不同调调的歌。
几个月后我可以开始自己看着和弦自弹自唱,虽然从来不好意思在美国同学面前表演,但很喜欢在宿舍里弹奏给一起住的三个中国女生听。很多个周末的晚上我们一边吃着甜点一边弹吉他唱我们都会的歌,自娱自乐很享受。
而后因为课业和兼职工作的繁忙我周末都抽不出时间去和Neal练习,在推脱了三四次后他在电话里生气了,说越是忙就越要抽时间放松一下,他不相信我一个星期连一个小时都拿不出来弹琴。
我说对不起,我真没有,我现在压力很大,连睡觉吃饭的时间都挤到极限的短。
他对这个解释很不满意,说你们中国人怎么都这么书呆子气(他的原词是nerdy),生活里除了学习工作还有其他很多,而且你没有认真对待我这个朋友。
听他这样说我胸口里的火嗖嗖地燃起来,我说你这样讲话踩到了我的底线,我们中国人在美国求学不易你知道多少?你们美国人最会放松,那你就去找你其他的美国朋友玩啊,以后不要来打扰我了。
啪,我把电话挂了。气死我了。
那时出国还不到一年,还非常玻璃心,没有走出文化冲击带来的各种郁闷。我按照传统的中式思维判断我就这样失去了一个朋友,很遗憾,但这个美国人讲话实在是过分,触及到了我的底线就应该直接踢出朋友圈。
过了两天他来电道歉说上次有些失礼,请求我的原谅。我礼节性的说没啥事,但心里已默默把他归类成了acquaintance。
第二年我搬去了华盛顿做实习,即使他很真诚的邀请我去参加各种活动或弹吉他,我都有很好的理由而全部拒绝,毕竟从华盛顿到纽约上州有很长一段距离。
时隔很久无意间和另一个会中文的美国朋友聊起此事,他淡淡一笑说,对于我们美国人来说朋友之间吵架很正常,只要没有核心的伤害,翻篇后还是好朋友。
他建议我收起中国人的矜持与交友观,试图重新接受这个朋友。
等我回到纽约上州的Cornell时已快毕业,我给Neal发了个信息说我回学校了,有空弹吉他吗。
他马上如约而来,我送了他一个小中国结,说欠你一个过期的道歉。他微笑着说,都过去了不用再提。
然后他把中国结挂在他的吉他上,像个资深演奏家一般忘我的弹唱起来。

十年过去了,我早已离开了美国,与他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偶尔闲聊得知他在美国政府当公务员,结婚了,小日子过得不错。
有一天翻看facebook时看到他发布的一条弹吉他视频,点进去听听他唱的什么,无意间注意到他的吉他上还挂着那个中国结。
突然很感动。
Shweta:在美国就要据理力争做个强者
在纽约开始工作后发现我们的销售部门里一共只有三个女生,除了我还有个很彪悍高大的美国女生,另外是一个超会聊天的印度女生。
这位印度女生通过工作移民已入美籍,但她还是自称印度人,号召公司里所有人和她一起庆祝所有的印度节日。
第一次和她熟起来也是因为被她叫去参加印度色彩节Holi,在纽约大街上把满脸画的五彩缤纷,跳舞庆祝春天的到来。
和她聊天很有意思,她有着各种夸张的表情和生动绝伦的用词,带着咖喱风味的印式英语噼里啪啦的说出来,比旁边的美国人讲话速度都快几倍。
而后她直接去找我们的上司说想把她的办公桌搬到我的旁边,她给的理由是在女生旁边工作更有效率。上司就这么批准了。
上司说你们俩办事风格不一样,互相切磋一下也行。
办公时我总能听到她夸张的大笑声和客户的笑声,侧耳倾听我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客户她都能侃侃而谈,从她家的芝麻小事聊到国际经济政治,就没有她聊不开的话题。
聊开心了她就马上收尾,浅浅的商量一下工作事宜,然后拿出她撰写好的合同,客户愉快的签字。
与她相比我的咨询风格实在是迥异,能用邮件电话解决的我是绝对不想邀请客户到办公室来面对面交谈。另外我就事办事,很少闲聊,讲话语气也是客气中庸,好像从来没有逗得某个客户呵呵大笑过。
有一次我刚谈成一个新客户,签好了一个大单,结果被旁边的一位元老级别的同事给抢走了,他的理由是这位客户的子公司是他的named account。
我就此放弃,整理情绪准备move on,因为我这个新手去找上司理论估计没啥用。
这位印度姐姐听后义愤填膺,觉得我不能吃闷亏,这位客户给这个项目付款的公司还未在我们公司建档,我还是可以据理力争的。
我不喜欢与人锋芒相对的吵架,挥挥手说算了。没想到这位姐姐瞬间从办公椅上跳起来拉着我去元老同事的桌前替我吵了一架,一二三四五个理由他抢我的客户是错的,每一点逻辑清晰,语速惊人。
还没等我和元老同事消化完,她又马不停蹄的拖着我去了直属上司的办公室,巴拉巴拉的一顿说,最后成功的把这个单子要了回来。
我对她的辩论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我这个曾以锐利锋芒自称的中国人在她的面前简直就是个怂货,她的气势才是真正的女王霸气。
后来了解到她和她的印度老公是在美国领的证,她拒绝回印度办婚礼给男方嫁妆。我去他们美国的家里玩发现她老公几乎包揽所有的家务和做饭。在极度男尊女卑的印度家庭这是很少见的。
到了周末她很喜欢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有时候跟我的想法一拍即合。周六早上一通电话后我们就可以马上收拾行李出远门,周一上班前赶回来。

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更多的在同事面前表达出自己的各种情绪,不论是开心还是难过,都能找到合适的词句夸张的分享出来。在这个高压的咨询行业,能及时宣泄情绪对身心健康很重要。
另外面对客户我也变得更善于表现自己。在美国这个商品社会,人才也是商品,卖不卖的出去关键看这个人是否能把自己推销出去。自己都推不出去还怎么推公司的产品。
上一次与她联系时得知她已转到投行,职位稳步上升,做的很满意,然后终于准备要宝宝了。
小锐写在最后
我的一位在法国的好友说“友谊无国界,有时候法国朋友比我的中国朋友更懂我更聊的来”。
在一个新的国度就像拥有了一面新的镜子,在不同的环境和文化中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而在与本地人的接触后镜子中影射出的你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因为内心中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定正在更加靠近这个新的国度。
这是一种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大碰撞,有时候并非一帆风顺,但坚持下来会收获一种奇妙的融入感,并寻找到自己的内心与个性。
这一段在美国的里程让我挖掘出了更加活泼外向的自己,发掘出了自身的无穷潜力,越强大越遇见闪闪发光的自己。
扫描二维码,添加“混血小天使”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