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有趣的跨国友谊

好久没上facebook,密码都忘记了,好不容易进去后发现好多未读信息。其中一个来自Eugenia,她说发了好多信息我都没回,不知道我忙啥去了,不过“No matter where you are, 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

每次看到她的信息都很暖。

她是我在去美国留学前认识的一个美国好友,也是这么多年来辗转了几个国家后还能一直保持联系的密友。

十年前的我们

与她的相处中她教会了我一些与外国人相处的基本规则,也让我体会到了跨国友谊的别样乐趣。

她原本来自白俄罗斯,她的爸爸是该国小有成就的核问题专家,在她八岁时她的爸爸受美国政府邀请以高科技人才移民到了芝加哥。

她和我一样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都是倾其所有给与我们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有着很相似的学霸精神,一路读到博士,如今在做着她梦想的医生职业。

我们相识于北外,她是我们学校的国际交换生,她的美国教授曾在一个跨文化交流时看过我演讲,来北京后联系到我问可不可以帮忙带领他的一班学生游玩北京。

我们俩一认识后就聊到停不下来,因为有很多相似的成长故事和人生观。另外我们都喜欢弹钢琴和打网球,每周都会约着一起去琴房练习或是去网球场打场比赛。

她经常会提起小时候移民美国所经历的文化冲击,最开始的几个月上课完全听不懂,回家只能一边流泪一边疯狂自学。到了青春期学校的女孩喜欢结成小团体孤立她。

不过战斗民族的女孩都是坚不催的,她努力把自己的英语讲到无口音,积极地去交新朋友,很快融入到新文化中,为自己能驾驭美俄双重文化而骄傲。

并且这个经历让她对文化差异更加敏感,对不同地方的人有更多的包容与尊重。

比如记得有次她很婉转的告诉我我有时候说的英语听起来不那么礼貌。我说我已经很有意识地把“Please”和“thank you”挂在嘴边了,怎么还不礼貌呢?

她说不是礼貌用词的加缀,而是表达方式太专一太直接。

她陪我一起练习使用试探性语气讲话,比如“You sound/seemto be/appear to be really upset”;她还教我在给出与对方相反观点时使用模糊语,比如“It’s kind of/a little bit late to be going out now”.

我们还经常在一起比较中美俄三种文化的差异,然后发现中俄的交流方式和情绪感受更贴近。这些闲聊都无意的帮助了我为日后去美国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对将要面对的文化冲击有了不少心理准备。

而后我一到美国就特地找假期时间飞去芝加哥看她。

工作后我们还会找假期飞去看对方,只为聊聊近况然后一起打打球。

很感激遇到这个女孩,因为她我变得更加多元,有了更多勇气去敞开我的内心,与不同世界的人产生连接。

Maria坚持的力量

在新生入学典礼上认识的第一个美国同学是Maria,她热情开朗,对国际学生都超级友好,让人心生好感。

而后在华盛顿实习的那一年,很幸运地做了她的室友。

当时的她有两个大目标:减肥和讲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

她是很典型的美国人身材,高大滚圆,很典型的胖人体质,每天控制饮食控制卡路里还是胖嘟嘟的。

于是她只能走运动减肥这个路线。几乎每天早上都是在我之前起床,戴上耳机一边听西语课文一边在学校周围慢跑半个小时。

晚上工作学习完回来总是坚持自己做点健康的晚餐吃,然后一边照镜子一边感叹,我又累又饿怎么还这么胖?!

很多时候我都以为她的减肥计划要搁浅了,但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她又一咕溜的起来穿运动衣去晨跑。

在学校的那两年我可以说她减下来的肥是肉眼很难看到的。但工作后她还是继续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运动,几年不见后去参加她的婚礼,非常惊艳。

这个肥是真的减下来了,整个人看起来非常匀称健康,活脱的大美女一枚。

她的这个减肥精神也完美运用到了学习西语的路上。

我们当时要上课还要实习,参加这个项目的每个人都累到极点,她也不例外。但不管多累,她在睡前都会挤点时间来读读西语。

她说她很喜欢这门语言,没有任何考试压力,纯粹的自动力希望能掌握一门外语。

工作后她在一次去西班牙游玩的旅途中邂逅了她的老公。现在西语变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她说很享受。

正是因为她我才更加明白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力量。

Neal破碎的友谊之镜可以重圆

在美国上了第一节课后,有个男生来找我聊天,说我上课分享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他说他叫Neal。

过后几天的一个新生聚会上他把自己的吉他带去了,大家一边烤肉一边听着他自弹自唱。

我告诉他你自弹自唱好酷啊,我其实一直蛮想学弹吉他的。他马上说,我来教你吧。

然后第二天他就开车到我的宿舍门口,不容许拒绝的姿态带着我去买了把新吉他。他说吉他很容易上手,买了就会想弹的,没什么好犹豫的。

而后我们约着周末有空的时候一起练习。他教会了我一些基本和弦,然后就开始弹奏他喜欢的歌。

记得他很喜欢弹一些老歌,比如Eric Clapton的Wonderful Tonight,一遍又一遍,在他的感染下我也开始喜欢上了一些不同调调的歌。

几个月后我可以开始自己看着和弦自弹自唱,虽然从来不好意思在美国同学面前表演,但很喜欢在宿舍里弹奏给一起住的三个中国女生听。很多个周末的晚上我们一边吃着甜点一边弹吉他唱我们都会的歌,自娱自乐很享受。

而后因为课业和兼职工作的繁忙我周末都抽不出时间去和Neal练习,在推脱了三四次后他在电话里生气了,说越是忙就越要抽时间放松一下,他不相信我一个星期连一个小时都拿不出来弹琴。

我说对不起,我真没有,我现在压力很大,连睡觉吃饭的时间都挤到极限的短。

他对这个解释很不满意,说你们中国人怎么都这么书呆子气(他的原词是nerdy),生活里除了学习工作还有其他很多,而且你没有认真对待我这个朋友。

听他这样说我胸口里的火嗖嗖地燃起来,我说你这样讲话踩到了我的底线,我们中国人在美国求学不易你知道多少?你们美国人最会放松,那你就去找你其他的美国朋友玩啊,以后不要来打扰我了。

啪,我把电话挂了。气死我了。

那时出国还不到一年,还非常玻璃心,没有走出文化冲击带来的各种郁闷。我按照传统的中式思维判断我就这样失去了一个朋友,很遗憾,但这个美国人讲话实在是过分,触及到了我的底线就应该直接踢出朋友圈。

过了两天他来电道歉说上次有些失礼,请求我的原谅。我礼节性的说没啥事,但心里已默默把他归类成了acquaintance。

第二年我搬去了华盛顿做实习,即使他很真诚的邀请我去参加各种活动或弹吉他,我都有很好的理由而全部拒绝,毕竟从华盛顿到纽约上州有很长一段距离。

时隔很久无意间和另一个会中文的美国朋友聊起此事,他淡淡一笑说,对于我们美国人来说朋友之间吵架很正常,只要没有核心的伤害,翻篇后还是好朋友。

他建议我收起中国人的矜持与交友观,试图重新接受这个朋友。

等我回到纽约上州的Cornell时已快毕业,我给Neal发了个信息说我回学校了,有空弹吉他吗。

他马上如约而来,我送了他一个小中国结,说欠你一个过期的道歉。他微笑着说,都过去了不用再提。

然后他把中国结挂在他的吉他上,像个资深演奏家一般忘我的弹唱起来。

十年过去了,我早已离开了美国,与他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偶尔闲聊得知他在美国政府当公务员,结婚了,小日子过得不错。

有一天翻看facebook时看到他发布的一条弹吉他视频,点进去听听他唱的什么,无意间注意到他的吉他上还挂着那个中国结。

突然很感动。

Shweta在美国就要据理力争做个强者

在纽约开始工作后发现我们的销售部门里一共只有三个女生,除了我还有个很彪悍高大的美国女生,另外是一个超会聊天的印度女生。

这位印度女生通过工作移民已入美籍,但她还是自称印度人,号召公司里所有人和她一起庆祝所有的印度节日。

第一次和她熟起来也是因为被她叫去参加印度色彩节Holi,在纽约大街上把满脸画的五彩缤纷,跳舞庆祝春天的到来。

和她聊天很有意思,她有着各种夸张的表情和生动绝伦的用词,带着咖喱风味的印式英语噼里啪啦的说出来,比旁边的美国人讲话速度都快几倍。

而后她直接去找我们的上司说想把她的办公桌搬到我的旁边,她给的理由是在女生旁边工作更有效率。上司就这么批准了。

上司说你们俩办事风格不一样,互相切磋一下也行。

办公时我总能听到她夸张的大笑声和客户的笑声,侧耳倾听我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客户她都能侃侃而谈,从她家的芝麻小事聊到国际经济政治,就没有她聊不开的话题。

聊开心了她就马上收尾,浅浅的商量一下工作事宜,然后拿出她撰写好的合同,客户愉快的签字。

与她相比我的咨询风格实在是迥异,能用邮件电话解决的我是绝对不想邀请客户到办公室来面对面交谈。另外我就事办事,很少闲聊,讲话语气也是客气中庸,好像从来没有逗得某个客户呵呵大笑过。

有一次我刚谈成一个新客户,签好了一个大单,结果被旁边的一位元老级别的同事给抢走了,他的理由是这位客户的子公司是他的named account。

我就此放弃,整理情绪准备move on,因为我这个新手去找上司理论估计没啥用。

这位印度姐姐听后义愤填膺,觉得我不能吃闷亏,这位客户给这个项目付款的公司还未在我们公司建档,我还是可以据理力争的。

我不喜欢与人锋芒相对的吵架,挥挥手说算了。没想到这位姐姐瞬间从办公椅上跳起来拉着我去元老同事的桌前替我吵了一架,一二三四五个理由他抢我的客户是错的,每一点逻辑清晰,语速惊人。

还没等我和元老同事消化完,她又马不停蹄的拖着我去了直属上司的办公室,巴拉巴拉的一顿说,最后成功的把这个单子要了回来。

我对她的辩论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我这个曾以锐利锋芒自称的中国人在她的面前简直就是个怂货,她的气势才是真正的女王霸气。

后来了解到她和她的印度老公是在美国领的证,她拒绝回印度办婚礼给男方嫁妆。我去他们美国的家里玩发现她老公几乎包揽所有的家务和做饭。在极度男尊女卑的印度家庭这是很少见的。

到了周末她很喜欢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有时候跟我的想法一拍即合。周六早上一通电话后我们就可以马上收拾行李出远门,周一上班前赶回来。

我们在去尼亚加拉瀑布的路上

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更多的在同事面前表达出自己的各种情绪,不论是开心还是难过,都能找到合适的词句夸张的分享出来。在这个高压的咨询行业,能及时宣泄情绪对身心健康很重要。

另外面对客户我也变得更善于表现自己。在美国这个商品社会,人才也是商品,卖不卖的出去关键看这个人是否能把自己推销出去。自己都推不出去还怎么推公司的产品。

上一次与她联系时得知她已转到投行,职位稳步上升,做的很满意,然后终于准备要宝宝了。

我离开美国前与她的最后一次晚餐

小锐写在最后

我的一位在法国的好友说“友谊无国界,有时候法国朋友比我的中国朋友更懂我更聊的来”。

在一个新的国度就像拥有了一面新的镜子,在不同的环境和文化中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而在与本地人的接触后镜子中影射出的你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因为内心中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定正在更加靠近这个新的国度。

这是一种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大碰撞,有时候并非一帆风顺,但坚持下来会收获一种奇妙的融入感,并寻找到自己的内心与个性。

这一段在美国的里程让我挖掘出了更加活泼外向的自己,发掘出了自身的无穷潜力,越强大越遇见闪闪发光的自己。

扫描二维码,添加“混血小天使”微信

微信公号:混血小天使
微信公众号:混血小天使

我的孩子受歧视了怎么办?

混血儿受歧视

夏日里某一天我带着两娃去游泳池玩,在浅水池凉快了一会儿后,我们挪到泳池旁的绿地公园休息,那儿有小朋友喜欢的娱乐设施,我铺了张野餐垫开始喂小宝吃辅食,大宝自己跑到旋转椅上玩去了。

没过一会儿,我看到大宝旁来了两个大概五六岁大的男孩,就穿了个小泳裤,上身光着,他们不停的冲到他旁边踢倒他的玩具,或是拦着他的路不让他玩。

大宝龙龙性格外向,胆子大,三岁的他没有马上找我求助,而是大声用法语说“不要动我的小车,我在玩呢”。

我想远远的看看他会怎么处理,没有马上过去。

小男孩听了哈哈大笑,开始怪腔怪调的模仿他说话,然后围着他唱嘲笑中国人的歌:“Tchin tchin petit bonhomme chinois (Tchin tchin 小小的中国人)”。

龙龙除了头发和眼睛是棕色,其他五官看起来就是一个中国孩子。他虽然不明白歌词里带有嘲讽的意思,但把他的小汽车再次踢飞掉时他愤怒了,泪水在眼珠子里打转,想去捡的时候又被另一个孩子踢得更远。

这时我必须上去帮他了,我迅速抱起二宝冲过去,用我最严厉的法语口气对两个男孩子说“你们这样太无礼了,而且你们没有权利动他的玩具。赶紧捡起来还给他!”

用非母语怒人感觉就是差一把火。

然后我问他们的爸妈在哪,他们指了指远处野餐的一群人。我说你们再不走开我就去找你们的家长了。

其实我也没有想跟他们的家长说,一般这样的熊孩子都是家长没教好,跟这样的家长说也没啥用,只是想吓唬一下他们。

两个孩子没有走很远,还在附近虎视眈眈的盯着龙龙。于是我卷起野餐垫抱起二宝拉着大宝说,“走,我们去那边玩小石头,这两个男孩对我们中国人不友好,离远点吧。”

于是我们来到大概100米远的另一个游戏区域坐下,龙龙没一会儿就恢复了好心情,开始在小石头上开车。二宝虎虎也在石头上趴着玩,很开心。

混血儿受歧视

龙龙和虎虎

但我感觉嗓子里堵了块什么东西的不悦,想着以后儿子上学了被身边的法国人更恶劣的欺负怎么办,我不可能总在他身边保护他啊。

10分钟不到,那两个小男孩不知什么时候跟过来了。

这次其中一个男孩直接抢过龙龙手中的车开始玩,我说他时另一个居然来了一句,“他是我的朋友,你不许说他”。

简直气的我牙痒痒。而且我不能再用离开的策略啦,搞得我们中国人很没底气似的。

正在我犹豫着下一步的对策时,没想到龙龙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想玩我的车,我可以借给你们,你们要说请字”。

两男孩马上说“s’il te plait”(法语里想麻烦别人什么事都要说的’请’)。

然后他们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一起玩起来了。

法国小男孩

龙龙虎虎和那两个法国男孩子

好吧,我这个老母亲想多了,然后自赞一下我儿子真有教养,对这么无礼的孩子竟愿意分享玩具,还会化敌为友。

——————

这件事过去了好久我还是会时不时的想起来,然后琢磨着该怎么帮儿子们建立起强大的内心,不因类似的遭遇受挫,不因是中国人受歧视而怀疑自己一半的中国血缘。

记得十年前我刚去美国留学时就遇到不少种族歧视者,最开始还比较玻璃心,被他们的言论弄得心的很不舒服,挥散不去的不爽。

比如有个同学不停的问我中国人为什么要吃狗,多么残忍啊。还有个同学半开玩笑的说,“你们亚洲人的脸都跟撞了墙似的,扁平扁平的”。就连玩的很好的美国朋友也会不断地感慨,“你们中国人好没创意,总是模仿我们的制造,还造的无比假”。

还记得硕士毕业刚在纽约做咨询工作的时候,某个别客户在邮件里或电话里都是很客气的与我商量工作,直到来到我的办公室看到我是个年轻的中国人后要求找我经理更换咨询顾问,让我好是郁闷了一把。

直到工作多年慢慢融入到西方社会,我才积攒了足够的底气和自信怒回去,不再被这些言论和有偏见的人而恼。我真心为自己来自中国而自豪,也为自己能同时融入到其他国家而自傲。

这段时间读到一本很喜欢的书“Does Anybody Else Look Like Me? ”让我更系统的学习到如何引导孩子处理种族问题和接纳热爱自身的背景。

作者是个美国白人妈妈,她有一对日美混血,他们长下面这样。

日美混血

可以说是非常像日本爸爸,也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伤心事。哥哥小时候被同学嘲笑他的眼睛,问他“为什么你的眼睛里只有两个小黑洞?”,当他妈妈来接他放学时,同学都会不断质疑的问“这真的是你妈妈?不可能吧。你们长得一点都不像啊!”

所以这位美国妈妈写下了这本书,分享了很多关于养育混血儿的问题。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醍醐灌顶,明白了我的孩子如果在国外受到歧视了,我和他们应该怎么做。

家长自己要能很自然的谈论关于种族的话题

我们自己首先要意识到这个多元的世界里有很多不同的种族与文化,自然中立的谈论某个种族话题其实并不容易,就像最初我要是听到任何辱华的言论都会跳起来理论一番,感觉对方侮辱中国就是在侮辱我自己。

而且以前我特别不喜欢自己在法国的亲朋好友谈论国内的各种问题,无论是污染、教育还是人权,好像都是在搞个人针对般的不舒服。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终于可以比较自然的谈论关于中国的话题,对于负面评论我可以客观回复并积极用自己的微小行动去帮助改变,我更可以不将自己带入到某些敏感政治话题,用大格局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一个国内问题。

只有自己对种族差异释怀与深刻的理解后才能在日常点滴中传达给孩子们积极的信息,在与他们的对话中适度的不带偏见的聊起类似的话题。

弱势文化的家长更要对自己的背景有着积极的认同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国外的中国妈妈,我们中国人就算是“弱势”的一方(比如我家所在的法国是主导文化,那么我的中国文化相比就是弱势的)。弱势文化的家长对孩子的引导起着决定性影响。

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曾经经历过某种形式的种族歧视,那么我们可以遇见孩子未来也会经历类似的遭遇,我们更能理解他们的故事,也更能帮助他做好心理准备。

另外我们更能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他们有深度的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这是其他人给予不了的。在意识到这点后我把自己画的有中国特色的画在家里挂满了(以前都是藏在储物间怕孩子弄坏了)。

童年国画

比如上面这个童年四季系列,是我画的关于24节气的一部分。大宝龙龙会久久的站在画前,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给他解释我们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冬至时要吃饺子,还和他假想在中国乡下的童年是什么样的(虽然我是城里长大的)。

这些画挂出来没多久他就非常期待下次回中国玩,经常说他要自己坐飞机去找中国的外婆。

教会孩子保护自己,远离有偏见的人

在经历了文章最开始的故事后,我就告诉龙龙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不友好,有大人也有小孩,他们会说难听的话更会做残忍的事。如果他们针对你,要有戒心,学会自保。

后来跟老公聊起来,他觉得我有点过激了。他是一个在法国长大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白人,他没有经历过任何针对他的种族歧视,所以他不理解我的恼火。他说孩子的国籍都是法国人,法国是他们的地盘,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说他们是混血儿,不能把他们当纯法国人来养。我们必须让他们很早就明白更要接纳自己另一半中国的血缘。再说了他们在学校里长得就跟其他人不一样,校园霸凌最爱欺负异类,特别是混血儿和外国人。

可能我的世界观比老公的悲观。在我眼里现实社会很残酷,这个世界不是总是充满爱。我觉得当爸妈的有必要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将来能自如面对有种族偏见的人。

带孩子多回国切身感受中国文化

我在家里挂再多的画其实也抵不过亲自带孩子回国玩一次来的直接。以前看过一部寻根的纪录片,里面有在国外长大的华裔混血儿和被美国欧洲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他们从小长到大都在寻找各种机会去中国寻根。

其实这是很显而易见的,每个人都会想去切身体会自己的血缘文化,与此产生连接,了解到自己来自哪儿,才能建立起最原始的安全感。

大宝龙龙一岁时第一次回国

所以我努力和孩子们多讲中文,期待着他们下次回国时能与国内的家人和朋友自主交流,产生属于他们自己的连接。

下次回国还要和二宝一起拍一套这样的唐装合影,非常有纪念意义。

最后上面那位日美混血妈妈还有个有趣的建议,她说混血或弱势文化家庭最好生二胎或多胎,这样即使孩子在学校里感觉很异类,但想着家里有个同类就没那么孤单了。

另外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感同身受,比如我家两混血儿子以后某些遭遇会对彼此倾诉而不会告诉爸妈,因为我和老公都不是混血,说了也没用。

这样想来好庆幸我们生了两个,真明智,哈哈。

扫描二维码,添加“混血小天使”微信

微信公号:混血小天使

微信公众号:混血小天使

过度关注混血儿的外貌是一种伤害

混血儿的外貌

“你家混血儿的金黄卷发好漂亮!”

“这小孩的眼睛真大真好看!”

在路上看到可爱的混血儿,你是否会想多看一眼?

混血儿的外貌在不少人眼里是与众不同的,具有异国风情的。他们走在街上经常会受到长时间的凝视或是来自陌生人的赞美。

我们一家每次回国度假都会被像看动物园猩猩一样的被陌生人凝视。有人直接冲上前来明知故问“你们生的是混血儿呀?”,或是非常友好的感叹“混血儿真漂亮”。偶尔还会有人问可不可以和你家外国人合影?

我们在英国出行时这种关注更细微,国外的混血儿司空见惯。但也会有小区大妈希望八卦,一边赞美孩子长得可爱一边过长时间的打量孩子的五官。

父母保护混血儿

为什么过度关注不好?

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可爱的,起初这些来自陌生人或朋友的赞美会让新手爸妈喜笑颜开。谁不喜欢听到赞美?也许这些赞美可以让孩子更自信呢?

然而当这些评论日复一日的重演,当孩子从襁褓中的小婴儿长成会说话的小朋友时,父母是否感受到了孩子的厌烦?

这里不是关于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的辩论,而是关于孩子因为自己的外貌差异而被独立出来后产生的不安

虽然孩子能理解他人在言语中赞美他们的外貌,但在这些过长时间的凝视中他们体会到自己是不一样的,是奇怪的。他们感觉到自己像个玩偶一样被他人用放大镜审视。

即使是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因此感觉到不舒服,但这个年龄段的他们还不懂用言语表达他们的不乐意(少数会用肢体语言表达不满,比如扭捏害羞或是抿嘴皱眉)。他们希望父母能保护他们,逃离陌生人的审视。这时候父母大可不必为了满足陌生人的好奇心把话题聊下去。

混血儿大多数在五六岁时开始能理解自己的混血身份,并开始能记住别人关于他们长相的一些莫名其妙的评论和问题。他们会迫切的聆听父母如何回应,并热切的希望他们能对自己和对外肯定自己的家庭模式是正常(nornal)的,自己不是个“怪物”。

可爱的中美混血儿

父母如何最好的回应?

有些时候巧妙地打断陌生人或朋友的过度关注是必要的。

在面对来自陌生人的赞美时,日美混血儿的妈妈Donna都会亲切的微笑并感叹道“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的美,不是吗?(Oh, Aren’t all children so beautiful? )”,这句话总能转移对自己孩子过度的关注并打断陌生人更多的询问。

好友的中美混血Maya长了一头卷卷的金发,而爸爸的头发是棕色的直的,因此经常有人问她“你孩子从哪儿来的呀”,她都会幽默的答到“从我的子宫里出来的呀。”然后赶紧走人。

有的妈妈会在评论者走后强调孩子的其他优点,“妈妈也觉得你很美,你也很有礼貌,有爱心”。提醒他们外貌只是观察衡量一个人的无数个变量之一。

还有些时候他人某些莫名其妙的或自相矛盾的评论会让混血儿很困惑,父母需要事后简单的解释消除孩子的困扰。比如说我们在国内时大家都爱说“龙龙的眼睛真大,像爸爸”;而我们回到法国度假时身边人又评价道“龙龙的眼睛是小小的杏仁形状,像妈妈”。

快两岁的他已经开始听得懂别人的评论,于是我都会告诉他,“你的眼睛不大不小,长得很完美,像爸爸也像妈妈。”

还有的妈妈会在事后询问孩子的感受,帮助他们消化任何的不舒服,“你觉得那位阿姨为什么那样评论你的长相?你觉得这些陌生人对我们混血家庭这么感兴趣是为什么呢?”

作为混血儿父母,我们需要找到合适机会与孩子积极的交流关于种族差异的话题(当然这个话题也没必要过度谈论,混血只是他们身份里的元素之一),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双重背景,这样等他们长大后,他们能建设起健康强大的内心,自信的面对陌生人的询问以及人生中其他的林林总总。

space

扫描二维码,添加“混血小天使”微信

微信公号:混血小天使

微信公众号:混血小天使

混血儿的烦恼

混血儿的父母都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你是特别的,你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带给你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们希望你拥有国际化的视野。

但是,混血儿也有不少难言之隐,也会有不少父母难以理解的烦恼。

1 缺乏安全感

全世界的混血儿谈论的最多的还是他们对安全感的缺失。他们从小到大都会主动或被动的质疑自己的身份(Identity)与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Position)。

第一次见面最常问的一个简单问题“你是哪国人?”,都会让他们置身于被迫选择的困境。这个问题迫使混血儿寻求某种形式上的认同,即使是对自己某一半身份的认同,从而换取社会对自己的认可。

作为孩子的他们,有一些会尝试逃避或否认自己某一半血缘与族裔的某些因素,这是自我厌恶(self-hatred)的一种形式。比如说我的一位好友盛盛的中美混血儿不愿意让同学看到她的中国妈妈,每次接送上学都要妈妈把车停的远远的然后自己走进学校。

盛盛对孩子的这个坚持挺难过的,但她尊重她的要求。并且她努力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帮助她寻找这些感受的来源,并告诉她热爱自己身世的全部有多么重要,帮助她接纳自己双边的文化传承。

她希望不久后她能够自信的与同学分享她的一半华裔身份,并让妈妈把车停在校门口。

混血儿缺少安全感

混血儿缺少安全感

2 身份认同寻觅

不少混血儿都是极度骄傲与自卑的结合体。全世界最有名的混血儿奥巴马就是这么一个高傲的孤独者。看了他的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后我深切的体会到他是多么的渴望被人认可,他竭尽全力出人头地,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这些的背后都是基于他对他父亲和他的身份认同的寻觅。他的父亲是非洲黑人,母亲是白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他们。年少时的他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却不属于任何一个,因此他要为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而奋斗。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混血出生的青少年比单一种族的同龄人有更高的健康与行为风险。而这些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身份认同引起的焦虑感。在支离破碎的认同感中成长的孩子是艰难的。

混血儿对身份认同的寻觅

混血儿对身份认同的寻觅

过去几十年来,心理学家都认为混血儿如果选择一个种族作为自己的身份,会有更好的适应能力。比如说生活在法国的中法混血儿只把自己看作为法国人,生活在中国的中俄混血儿只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华裔身份。但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表明双种或多种族混血的青少年如果骄傲的认同自己的混血身份,实际上会更好的适应当今的社会。

3 孤立感

不少混血儿在成长过程中被深深的孤立感充斥。他们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团体(community),偶像(role-models) ,以及归属感 (sense of belonging)。

特别是小孩子只希望与身边的人一样,不希望自己是特别的,不希望被独立出来。

不过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调研把目光投向了混血儿童与青少年,从80年代对黑白混血的关注到现在多种族混血的调研,都指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家人对孩子混血背景的影响,特别是妈妈的态度能左右孩子对自己混血身份的接纳与否认。

另一层面的影响来自学校和社会这个大环境。混血儿就读学校里老师与同学对种族与文化的理解也会影响到孩子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

日本混血儿纪录片Hafa里的日西混血儿Alex当年9岁,他在传统的日本学校里过的很艰难,他说同学每天都嘲笑他的身份,给他取外号,他讨厌去上学。而后在与父母沟通后决定给他转到国际学校。新的学校更加多元的环境帮助Alex找回了自信,身边的同学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不再孤独。

日西混血Alex一家

日西混血Alex一家(图片来自于Hafu电影

扫描二维码,添加“混血小天使”微信

微信公号:混血小天使

微信公众号:混血小天使

你的混血儿长得更像谁?

混血儿长得更像谁?

混失败了的混血儿         

我们的中法混血儿龙龙出生后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他更像爸爸还是妈妈?”

我的中国家人都认为他长得更像我。

有个中国朋友评论到,”那混失败了哦”。好佩服他的一语双雕,既损娘又损儿。

国人貌似更偏爱长得更西化的混血儿,因为他们更加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也因为他们继承的显性基因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

这部分混血儿被认为美丽迷人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五官更加立体,肤色偏白,并且他们的面孔消除了人脸的不对称和差异。

有中国血缘的混血儿(图片来自Asian Mixed Babies)

中国妈妈被当作保姆

我带龙龙在家附近的公园玩时又偶尔被英国人当作他的保姆。

有一次一位英国妈妈竟然直接问我: “你带他怎么收费?我想给我女儿找个保姆。 ”

我告诉他这是我儿子。她连忙道歉说,不好意思没看出来。

好友安琪吐槽说更过分的是有人直接开玩笑说她的孩子像是收养的。她的日英混血儿艾拉长得不像她,而是和她的英国爸爸一模一样,有着金色的头发和浅灰色的眼睛。

金色头发的中国混血儿

随着龙龙慢慢长大,我们结交了好几个同样背景的中外混血小朋友,大多数还是比较平均的继承了父母双方的基因。他们在大部分欧美小朋友群里凸显亚裔基因,而回国后又与身边的中国小朋友看起来不太一样。

有趣的是同一家里的混血儿都会长得很不一样。我家对面邻居的三个黑白混血的长相和肤色差异非常大,从白到棕到黑。他们的白人妈妈带他们出去玩经常被问另外那两个棕色和黑色的小孩是谁的。

混血儿的长相对种族认同的影响

而后在育儿的过程中我开始关注混血儿的种族认同问题。

移民史研究专家令狐萍教授指出,华裔混血儿认同父亲还是母亲的种族与他们的外貌有关。长得像华裔的更认同华人,长得西化的更容易把自己当作欧美白人。

芝加哥大学教授Rockquemore在她撰写的《养育混血儿》一书里也指出混血儿的外貌是影响他们形成种族与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她认为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更复杂的通过与所在社会环境互动而形成的。正如下图所显示的,混血儿是在与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以及大环境里其他人互动中慢慢形成的自我认识。

appearance-and-identity-graph

日本混血儿拍了一个很有趣的纪录片Hafu里有个日澳混血儿Sophia,她长得更像澳洲白人,一直生活在悉尼。27岁那年她决定搬到日本开始新生活,探索自己的日本血缘。结果很郁闷的发现日本人都把她当外国人,因为她长得不像日本人。她给新朋友介绍自己有一半日本血缘时,别人的第一反应都是“You don’t look it“。她努力的去学日语,渴望与本地人打成一片,但是最后发现自己还是与说英语的外国人玩的更来,无法融入到日本社会,一年后决定搬回澳洲。

日澳混血儿Sophia (图片来自Hafu电影)

日澳混血儿Sophia (图片来自Hafu电影)

扫描二维码,添加“混血小天使”微信

微信公号:混血小天使

微信公众号:混血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