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外嫁女子的爱情观

 

总记得夏日炎炎的小时候,我读着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憧憬着异域风情的传奇浪漫,幻想着撒哈拉沙漠应该没有武汉的夏天这么延绵难熬。

年少的我渴望漂泊到海角天涯,万水千山走遍,像三毛那样活得淋漓尽致。

人都是对自己原来生活的地方不满才跑出来闯世界。

 

1

因为三毛,我努力学英语,只为离开我熟悉的世界,换一种活法。

在去美国学习之前的那年夏天,我在澳大利亚邂逅了一位金发法国男孩。

与他之间的怦然心动符合我年少时对异国爱恋的所有幻想。他给了我这一生中最华丽最饱满的浪漫。

认识他的第一个周末我们在澳洲蓝山里做环保工作。我们俩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直并肩而行。刚下过雨,路上泥泞不清,我突然脚下一滑,没想到在旁边的他心灵感应般突然稳稳的拉住了我的手,防止了我的摔倒,手指间传来他的温暖与力量。

那一瞬间的惊讶与感动让我坚信只要在他的身边我都是安全的。

那年夏天我21岁,正直青春年少,自信满满,对未来无限憧憬。我珍惜这段缘分,但我也需要去我向往的国度打拼。

我在美国的日子从最初的骄横跋扈到因受到文化冲击而跌入谷底。感情上更是雪上加霜,决定开启这段异地恋后却又被时间与空间囚禁。

他一直默默的在远方鼓励我,他教会我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和不完美的自己和平相处,在伤痛与不幸面前保持乐观与沉着。他说人生短暂无常要好好把握,任何的挫折都只会让我们更强壮,所以要保持微笑,没有走不过的劫。

我最终在他的鼓励下重拾信心,在纽约找到了一份咨询工作并办好了留美的身份,实现了世俗意义上的体面。同时我也通过工作交到了一些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异国他乡有了一丝归属感。

 

2

同是外嫁的好友硕硕一天与我聊到,外嫁女都是精神独立,非常有想法的女子。

我问她为什么选择嫁给她的英国老公,她说就是对的时间对的人,而已。老外只是他身上若干标签中的一个。

每问一个外嫁朋友,她们的理由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欣赏老公的善良与真诚,有的是因为对方对自己的包容与尊重。其实与内嫁也没有太多区别。

我认识的外嫁朋友大多是80后中产阶级的普通老百姓。她们都才华横溢,生活在几个国家,外语说得很溜,对生活方方面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对于她们,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老公孩子忙完后都坚持着不断学习,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

硕硕在生完孩子后马不停蹄的思索规划着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每次聚会她都有好多新点子和有创意的想法。我坚信只要她想做的事业,都会很成功。

另一位我很佩服的外嫁好友Laura是美国某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一边自己带宝宝一边教书发文章。

她身上自带高强正能量与用不完的自信。12岁那年我们俩一起在寝室熄灯后打着手电筒学英语,被同学笑为学霸,她说who cares?走自己想走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而后每每需要做决定时我都会想起她说who cares时坚定的眼神,然后遵从我的内心,去我想去的地方,嫁给我喜欢的人,不受任何束缚。

 

3

而后我决定嫁给了那位金发法国男孩。

原因很简单,正如小王子里的狐狸所说的: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人与人之间那种巧妙地契合感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从相遇时那一瞬间的好感都相处后的日久更佳,互相珍惜变会成为彼此离不开的伴侣。

在一起生活久了,我们两个长相迥异的异族人竟也长出了夫妻脸。朋友经常说,你们俩笑起来的表情怎么会一模一样。

Laura说,跨国婚姻中的女生应该都是喜欢有意思,敢于接受新挑战和新奇事物的一类人。

别人以为会成为我们婚姻绊脚石的文化差异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调味品,让我们的婚姻更有意思。

我每次开冰箱一看到老公买了蓝奶酪就催他快吃掉,感觉整个冰箱充满了脚臭味。而我每次煮米酒吃他就抱怨弄得家里浓浓的酒臭味。

有一天我们一岁多点的儿子突然搬了个椅子站到冰箱前,打开门,猛吸一口气大皱眉,“咦——真臭!“。那小表情和语气活脱脱的是我们俩的言传身教。我和老公笑到肚子痛。

 

4

成年后再读三毛才明白美到心碎的爱情其实参杂着数不清的幻想与幻灭。

滚滚红尘里的任何情感都不可能完整或完美。

三毛与大胡子的故事在粉饰过的文字背后其实如任何一段关系那般的稀松平常。

正如她自己所写的:风淡云轻,细水长流何止君子之交,爱情不也是如此,才叫落花流水,天上人间?

其实真正好的婚姻就这么简单,一起吃饭睡觉,一起陪伴,日子过得平静安稳,波澜不惊。

两个人之间的文化背景或人种差异可能会加深最初的神秘感与吸引力,而结婚过日子则是需要更多的求同存异。

每对夫妻的感情构架都不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不幸福与种族关系不大,而是受价值观的影响更多。

能一起踏踏实实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扫描二维码,添加“混血小天使”微信

微信公号:混血小天使

微信公众号:混血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