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一半美国一半英国

我的世界一半美国一半英国

26岁以前我在美国斗志昂扬的为我的美国梦而奋斗。

26岁以后阴差阳错的跑到了英国,结婚生子,爱上了英伦风的家庭生活。

在美国与英国的十年代表着我人生的两级。

 

1

年轻时我认定纽约是全世界最值得一住的城市。

这是一个永远多元而充满惊喜的地方。

全世界最疯狂最好玩的人都在这里。

毕业后我在曼哈顿最中心的豪华公寓租好了房,然后给旁边帝国大厦里的某咨询公司投了简历。

一周后我与九个大男人群面PK,我用强大的气场与野心勃勃压倒他们。

纽约简直是自负者的天堂。

最后一轮面试完刚走回到新家就接到HR的电话说我被录用了。

于是我开启了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work hard, play hard模式。

我榨干了全身心的机智与毅力疯狂的工作。第一个月的工作额是5万美元的签单,老娘我整了25万。员工大会上CEO出面亲自奖励我5个金蛋,想瞅一眼传说中的中国猛女,结果看到我后来了句,你长得好显小,未成年的感觉。

几个月以后公司给我办好了H1B工作签证。在这个瘦弱强食的纽约我活得如鱼得水。

我最喜欢美国人的随意洒脱,穿个套头衫大裤衩人字拖就可以懒洋洋的出门逛街了。见到谁都是自来熟,喜不喜欢都热情的寒暄一番。随便分享一个有趣的事情都很给面子的笑得东倒西歪,让人自觉是段子高手。

在纽约这个大杂烩的城市很容易交到不同背景的朋友。大家都喜欢热闹喜欢尝鲜。与他们闲聊跟看美剧一样:很!夸!张!讲个话恨不得全身都在动,各种表情飞舞。

周末我和新朋友们一起踏遍纽约所有好玩的地方。我们在大都会里画画,在中央公园里玩轮滑,去百老汇看秀,日落后在不同风格的酒吧里侃大山,感叹在纽约的日子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纽约的生活

 

2

俗话说“行同趋同,千里相从”。

在参加了好友Laura的美国乡村婚礼后开始感受到一个人在外打拼的孤独。

回到纽约空荡荡的公寓,眺望窗外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感受都浮华背后的虚无。

白天公司开会经理不停地说cash flow有多么重要,我在心里翻白眼,flow你个头,这个公司赚再多钱都与我无关。我这么拼命的干活也只是一个可以随时被替代的工具。

我对在休斯顿工作的异地男友说,我想有个家了。

原来自己标榜的事业女强人外壳脆弱的不堪一击,再多的个人追求与自我实现敌不过对一个温暖小家的渴望。

男友说我的公司有个好机会调去英国,要不我们一起去英国开始新生活吧。

于是我们大箱子小箱子的搬到了英国,男友成了我老公和孩儿他爸。

旅行,从美国到英国

 

3

来到英国后我意外的又经历了一次文化冲击。

没想到本是同根生的两个国家相差这么大。

我在美国练就的热情直白被英国人的冷漠拘谨泼了一头冷水。

英国人不喜欢我的美国口音,他们听不懂我的美式幽默,面对我的冒险精神他们心若止水,尴尬的回避。

英国人的笑点也很奇怪,我觉得很好笑的事情他们皮笑肉不笑,面瘫一般的没什么表情。有时候我很高冷的吐槽某遭遇,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和朋友去听个脱口秀,不是全场只有我在笑就是全场除了我都在笑。

顿觉这个国家与我三观不合。屌丝遇上贵族的既视感。

英国到很适合我老公的气质,中规中矩,保守内敛,严谨含蓄。

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学会了新的游戏规则,收起我的菱角,模仿RP发音,说模棱两可的话,沉默低调的在某国际组织做小职员。

如果说美国人喜欢自夸,英国人喜欢自黑。在办公室里闲聊都是恨不得把自己描的越黑越好。

如果说美国人是直肠子,英国人的肠子饶了好几圈。在美国交了报告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在英国要话里听话,回到办公桌重温老板评估时用的二十来个形容词,最后发现积极的词比中性的词要少,所以写的不好,要大改。

周末我和老公享受着二人世界,和屈指可数的英国朋友聚会。大多数认识的英国人都如他们的天气一般忧郁阴冷,还不如在家里窝着看卷福英剧。

英国的生活

 

4

有了孩子后我才开始真正享受热爱在英国的生活。

这边有长达一年的产假,而且这个假可以夫妻共享。我在宝宝六个月时回去上班,放心的给老公在家带娃六个月。虽然产假福利比不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但真心觉得一年的产假够长了,也不会长到说再回去上班会有很大的变化。

另外还很喜欢带宝宝去这边的儿童俱乐部(children’s centre)玩,各种不同的活动,都是用心设计的给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最关键是这些活动都免费。

最末我们带着宝宝去看英国的大城堡和博物馆,体验这个国家古老而沉淀的文化底蕴。

我在上预产课时结识了几个相似背景的英国妈妈朋友,可以一起带娃一起吐槽。从此才真正觉得在这个国家有了朋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英国,人与人之间有很明确的阶层之分,层次之间跳跃很难。所以交朋友一定要找准到自己这个层次的才会交心。我们这个小群体里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程度,孩子都是混血,所以才会有深刻的交集。

但是与再熟的英国妈妈聊育儿都有不言而喻的界限,很多话题在英国都属于个人隐私,不可触碰。

当妈的都是话越来越多,需要发泄口。

于是深夜里我经常抱着手机与在美国的妈妈朋友大聊特聊。最近还加了在美国的中国混血妈妈群,终于找到组织的亲切感,话题无下限,怎一个爽字了得!

英国育儿

5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生活的时间长了都会日久生情,都会在身上留下各种印记。

泰戈尔曾说过“生活本身就是五花八门的矛盾集合——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有想象的也有现实的,”

在美国和在英国的这十年充分的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自由。

我很享受生活中这种无限多的可能性和丰富性。

生活的场域不一样,对人的意义也就不一样。

沧海之阔,接下来的十年我们又会在哪儿呢?

 

 

扫描二维码,添加“混血小天使”微信

微信公号:混血小天使

微信公众号:混血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