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小锐。
一名咨询师、联合国调研员、个人创业者、中法混血儿的妈妈
小锐的故事
我来自武汉,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康奈尔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
我曾就职于美国的一所咨询公司和联合国驻瑞士和英国的人权机构。
2007年的夏天我去澳洲参加了一个环保志愿活动,在那儿遇见了法国男孩保罗。六年后我们在英国领证完婚。
2015年,我们的大儿子龙龙出生了。对于养育混血儿,我有许多新的思考与疑问,我开始搜寻阅读各种资源,并与2016年开始撰写育儿博文。
2017年,我们的二儿子即将出生,我们决定从英国伦敦的小公寓搬到法国小乡村的大房子,给孩子们一个更自由更贴近大自然的童年。
对养育混血儿的思考
移居法国后,我俩都开启了个人创业模式。我开始尝试调研和咨询方向;我老公做起了软件开发。
闲暇之余,我还是特别喜欢研究混血儿的双语/多语育儿话题以及对跨国婚姻生活的思考。
有一天我读到我很喜欢的美国作者Malcolm Gladwell对自己混血身份的感悟。
他说他经常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问,“我到底是什么 (What am I)”?
他在父母的外表里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在父母的两个文化背景中也找不到归属,感觉自己常常是被夹在中间,被排挤在一个文化大同的世界之外。
我认识的几个有中国背景的混血朋友也有过相似的经历,特别是上学后,发现自己的家庭背景与身边的同学不一样,在寻求集体认同的过程中体验到深深的挫败感。
虽然如今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混血儿的数量成几何数字增长,但我还是会担心我的孩子也会有同样的烦恼。
我担心将来的他会是法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中国人眼中的法国人。
我希望他的双重文化背景带给他更多的是幸运与优势,而不是在文化寻根的过程中丢失了自信。
HAPA
而后在阅读关于混血儿成长的故事中了解到,欧美国家的混血儿开始越来越多的用hapa这个词来称呼自己。这个词来自于夏威夷语,原意为“一半”,后来指有一部分亚洲血统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因为hapa这个词含有一种力量,代表着种族定义的一种包容,它越过国籍与长相的区别,强调种族和“根”的概念,可以是混血儿界定自己身份的一个选择。
艺术家兼电影制作人Kip Fulbeck做了一个Hapa Project,给上万名在美国的混血儿拍照,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把对自己的身份叙述权交给了混血儿本人,并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属于这样一个大的群体,孤单这么多年终于有组织啦!
华裔混血儿
有中国血缘的混血儿数量正在逐年剧增,我相信有许多如我一样的中国妈妈在探索养育混血儿的育儿新理念。
作为中外混血儿的新生父母们,我觉得我们还是非常需要一个可以交流与聚会的平台,来分享养育混血儿的历程。
于是我决定建立一个这样的网站共大家学习交流,分享关于中外混血儿成长的一切,欢迎有中国血统的混血儿加入。
我希望混血宝爸与宝妈在养育混血儿的过程中不会感觉到孤单。
我也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对自己的混血身份引以为傲。无论他们如何界定自己,他们都属于混血儿这样一个大群体,而这个群体正在不断壮大。
我的老公
浪漫的法国暖男
我老公的中文名叫保罗。
他是典型的内向直男。
他是典型的理科生。
他是典型的程序猿。
他是典型的实用经济男。
他热爱生活,浪漫随意,幽默固执。对他而言,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是电脑和电子书,绝对的爱不释手:电脑在左手,电子书在右手。早上一睡醒第一件事情是开电脑,晚上睡前一定要抱着电子书读一会儿才能安心入睡。
对他而言,中国最伟大的制造就是小锐。他说遇见我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生终于有了意义。
我的两个儿子
龙龙和虎虎
大宝的中文名是龙龙,今年四岁。他活泼外向、飞天走地、认为自己是个超级英雄,无所不能。
二宝的中文名是虎虎,今年两岁。他温柔内敛、安静体贴、最喜欢学哥哥,认为哥哥是最厉害的超级英雄。
他们俩在一起绝对是生龙活虎,热闹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