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混血宝妈聊重返职场
混血宝妈的私房话(第3集访谈)
这次小锐采访了非常优秀的北外美女学姐旭,她与我们分享了在美国重返职场的个人故事。
我们俩是老同行,在美国都拿有公共管理硕士文凭。旭曾是红十字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高级项目官员,如今是旧金山儿童委员会的项目协调员。
旭与老公相识于繁华的大北京。有一次她从泰国出差回来和一个美国好友相约吃饭,他带来了一个同事,旭与这位同事一见钟情,很快就认定对方是未来要一起生活一辈子的伴侣。
而后他们搬到美国旧金山生活。她从最开始的不习惯到渐渐爱上这座城市,习惯了以自己小家庭为重,朋友为辅的生活。
旭在中美混血宝宝肉肉出生后做起了全职妈妈。在孩子满一岁以后开始找工作重返职场。
她说在找工作的这半年里情绪跌宕起伏,有时信心十足,有时又跌到谷底,每当想起自己曾经在职场的叱咤风云,都感叹现在生活是如此现实。
旭与老公和宝宝
1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旭说,她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孩子的出生会对她或她的职业造成多大的影响。现在回想来看,我也曾大大低估了孩子对我工作的负面冲击。
以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CEO妈妈自己开公司又兼顾家庭的励志故事,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同时自己抚养两三个萌娃长大。
我也经常追关于小S和陶晶莹的育儿八卦,羡慕她们在荧幕前面妙语连珠,在荧幕后面分享养育孩子的趣事。
旭说,这些故事曾激励着她,让她热血沸腾,勇往直前的决定以后也要生两三个孩子,并且完成自己在事业上的追求。
可是在生了肉肉后,照顾他的整个过程让她意识到,如果她想做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她是不可能用有限的精力去追求事业。
她认识到“那些成功的案例不过是在错误的引导女性扛起不能承受的重量。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虽然每个人精力值不一样,但肯定每个人都有极限。”
那些CEO妈妈真的兼顾到家庭了吗?我们很难知道,也许她雇了两个保姆在家帮她带孩子,或许她每天只有两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我们不得而知。
我曾经大着肚子时还在申请组织里更有挑战的职位,幻想着往后会事业一路上升并同时连生两娃。
娃出来后真的是当头一棒,所有加班和出差的活躲都躲不急。每天在办公室消耗八九个小时的黄金体力,回家后再高质量陪伴照顾小宝简直就是做梦。
旭感叹道,这个社会不会给女性特权,说你可以付出minimum的努力就可以做到CEO的宝座。 所以,自己一定要看清事情的本质,没必要被那些传说中的职业女性养大几个孩子的故事所影响,做自己就是最好的。
生活在于选择。如果选择做职场女强人,就不可能像全职妈妈那样陪伴孩子。如果选择做全职妈妈,事业就要暂缓。
甜蜜的一家三口
2 全职妈妈在职场重新起飞
虽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工作与孩子之间相对平衡的这种理想状态还是有不少妈妈做到了。她们一般选择做半职。
我有一个妈妈朋友就是在家里接笔译的工作,每天在孩子们睡觉后工作三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20个小时。
旭在半年的努力后慢慢了解到自己小家庭的需求,也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与她喜爱的专业相关,工作时间自由,每周只需工作30个小时。
她说这样“既可以跟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又能有比较多的时间照顾接送孩子。孩子需要我时,我基本可以随时待命。”
旭在最开始找工作时野心勃勃,一心想找全职,到后来发现孩子还是太小,上daycare生病频率非常高,需要她的悉心照顾。于是她把需求和优先权重新做了排序,产生了现在最完美的结果。
全职妈妈在职场重新起飞都不是一蹴而就。旭也是跨越了无数阻碍,在复杂的情绪里反复纠结后才成功的。
旭遇到的第一个阻碍就是很难抽出时间找工作。找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全职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上网,参加社交活动,申请面试。
于是她开始把晚上给宝宝洗澡哄睡的任务交给了孩子爸爸,并且开始联系托儿所,每周送两天,同时面试了很多babysitter,在她需要时立刻来帮忙看宝宝。
第二个阻碍是工作经历的缺乏。旭在去美国前的工作中如鱼得水,叱诧风云,但在搬去美国后,除了上学结婚生子还没有工作经历。
第三个阻碍就是人脉的匮乏。人脉在任何一个文化里都非常重要,特别是美国职场,没有人脉和朋友就去投递申请工作,一般都石沉大海。
旭需要拼命在短时间里认识新的人,建立关系。她通过LinkedIn,Meetup,Internations等等去结识朋友,寻找机会。
对于一个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全职主妇来说,自主建立新关系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旭说她一开始参加各种活动都是硬着头皮,不知道怎么展开对话,完全失去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慢慢变好。
旭感叹说,“有时候想想,做全职妈妈真的好可怕,几乎把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了。 我只是做了一年而已,那些做了N年全职主妇的妈妈们重返职场会是多么艰辛的一件事情。”
她想告诉有意愿重返职场的妈妈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无论你曾经多么成功和优秀,都
要做好完全放下身段,放下面子,从零做起的准备。 无论起步多么困难,终究有起飞的一天。加油宝妈们。”
自信的职场妈妈旭
3 夫妻之间统一的战线
俗话说,“夫妻好比两条腿,要站稳,要走路,谁也离不开谁”。
无论是猪一般的队友还是妈妈的神帮手,孩子爸爸对妈妈的期待与理解起着压倒性的左右力。
在跨国婚姻里,夫妻之间的育儿分歧更会通过文化差异而放大出来。夫妻之间最大的智慧就是在育儿上统一战线,彼此认可。
旭是个有福气的女人,她与老公在抚养和教育孩子上想法基本一致。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文化差距。他们俩对孩子都没有过高的要求,而是为他创造很多不同的选择,只希望他自由发挥,将来做他喜欢的事情。
他们俩为孩子找到的最理想的学校的教育方法是完全遵照孩子意愿的,他们没有固定的课程,没有哪一个时间一定要做什么。如果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读书,可能有的小朋友不想听,那么他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们很欣赏这所学校用很好的方式循循诱导孩子停止做伤害别人的事情,比如一个小朋友狠狠的往地上扔玩具车,家长通常会说no, stop等。 而在这个学校没有老师会说这两个词,他们会说“哦,你现在情绪不好,需要扔东西对不对?那来来来扔这个softball。以后你生气或闹情绪需要发泄的时候都可以扔这个softball。”
她比较独立要强,不喜欢别人参与太多意见,不循规蹈矩,总体比较美国化。她老公更中国化一些,极其看重家庭,认为family tie很重要。这样的互补使得他们避免了很多文化带来的冲突。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他们一开始也有很多磨合,比如她老公相信书上说的睡眠训练,而旭反对让孩子哭着sleep training。
他们遇到这个分歧的时候就是很爽快的吵一架,然后坐下来谈各自的想法,如果还无法达成一致,那就试试各自的方法,看哪一个是对孩子,对他们夫妻俩最适合的。
小锐写在后面的话
有一次我因为工作的不顺在混血妈妈群里感叹自己当妈后仿佛变得更脆弱了,这么点压力都承受不了,以后怎么教宝宝去面对生活中的无奈。
旭第一个跳出来给我安慰,说大家都是过来人,负面情绪都会有,不用太担心。
旭说当妈后都是变得又坚强又脆弱。更坚强了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她“都会像块磐石一样镇定的去应对”。比如肉肉出生第三天因为发烧住进重症监护室,娃爸已经无法忍受看着浑身插满管子的宝宝,她就必须陪在娃身边,摸着他的小手祈祷他平安,那种完全保护他的本能是坚无可摧的。
可是说到脆弱,她说她变的好爱哭,每当娃生病,不吃不喝,一夜一夜哭闹时,她的眼泪也是止不住,心疼的不行不行的。
最后我想说遇见旭是一个意外,走进她的生活后发现认识她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从她热情的分享中我受到了深深地启发。
希望读到这儿的你也有所收获:)
往期回顾-混血宝妈的私房话
第1集:与美国经济学教授聊育儿
第2集:与巴黎牛马聊法式散养
扫描二维码,添加“混血小天使”微信

微信公众号:混血小天使
不容易,经历过的妈妈我表示无比理解
满满的干货,比那些吐血的毒鸡汤文好太多了,谢谢锐,谢谢这位不认识的旭,你们的分享让我这个做了一年的全职妈妈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肯定,也给自己再多一点鼓励走出去